close

新時代的奮鬥者——追憶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沈陽日報編委王巖

作為沈陽市委機關報,沈陽日報自創辦以來始終高揚政治傢辦報的優良傳統,在這個光榮集體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新聞工作者、勞動模范等先進人物層出不窮。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王巖用心學習並融會貫通,逐漸形成瞭自己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堅定、大局意識突出、政治敏銳性強的工作風格和業務能力。他忠誠黨的新聞事業,註重加強理論素養,堅持緊密結合實際,始終把政治傢辦報的要求落實到日常新聞工作實踐中。

評論是一張報紙的旗幟。王巖多年在理論評論陣地耕耘。評論文章不同於一般新聞稿件的寫作,需要強大的理論儲備。為瞭做到與時俱進,王巖不斷學習,認真研究各項政策,全市重要會議的精神,他從頭聽到尾,既捕捉細節更抓住靈魂;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文件,他拿來反復研讀;全市理論社科界的座談研討會,他逢會必到場,認真記錄。他非常熟悉黨史,對於歷次黨代會、兩會的準確提法,同年發生的熱點事件,黨中央又是如何評價的,都一清二楚。沈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龔波與他同期在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工作,他發現,隻要涉及這些問題時,王巖都如數傢珍,根本不用查書本。他的手機裡訂閱瞭242個微信公眾號,絕大部分都是政論、智庫、新聞、寫作方面的內容。

每隔一個時期,為瞭落實全市中心工作和上級部門的要求,宣傳部門都要完成相應的專題研究文章,王巖總能很好地把握這些題目。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他便主動給市社科聯辦公室主任劉碧穎打電話,提前研究會後學習文章的撰寫工作。會後,他又組織專傢學者擬定題目,分頭執筆撰寫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論”系列文章,刊發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境界》《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征》等一批高質量的理論文章,有力地傳播瞭黨的理論,取得瞭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

除瞭宣講好理論政策,王巖認為,沈陽日報更要講好沈陽故事,發出沈陽好聲音。他約請瞭很多遼沈地區的專傢學者,探索用理論的方式服務於沈陽振興發展,推出很多精彩的理論文章,並體現出與沈陽實踐相結合、與沈陽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相結合的突出特點,令讀者印象深刻,也在全國黨報理論評論界做出瞭名氣。是他的努力,讓沈陽日報的理論評論變得更有深度也更有溫度,為推進城市發展進步發揮瞭積極作用。

在十多年前,王巖瞭解到人民日報評論員王金海站位高、政治性強,就主動向從未謀面的王金海約稿,並先後在沈陽日報重點推出瞭10多篇,產生瞭良好反響。後來,王巖到北京開會找到王金海,相談甚歡。近年,王金海調任人民日報遼寧分社社長,驚聞王巖去世的消息後,特地連夜趕寫瞭一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的評論文章,並決定在沈陽日報首發,向王巖致敬。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王巖還與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通電話,就現階段提振精神的話題進行探討,並確定瞭“沈陽振興要抓住提振信心這個關鍵”的主題。在他去世前三天,梁啟東根據談話內容完成瞭文章,讓他遺憾的是,王巖還沒來得及修改,人就走瞭。可以告慰的是,3月29日,這篇飽含智慧和心血的文章終於在沈陽日報刊出,傳遞出沈陽振興的正能量。

王巖,被譽為沈陽黨報新聞評論界第一人。2006年、2009年他先後被確定為遼寧省和沈陽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1年當選為第十屆遼寧省優秀新聞工作者,2016年被評為沈陽市社會科學工作先進個人,是沈陽新聞獎設立以來首屆年度大獎獲得者。多年來,王巖撰寫和編輯的理論文章,以及他組織創辦的“話題網議”“每周話題”“宇論焦點”“周末論壇”等評論欄目,屢獲全國報紙理論宣傳優秀文章一等獎、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評論理論優秀文章一等獎、遼寧新聞獎名版名欄一等獎。作為沈陽市新聞理論評論帶頭人、優秀專傢,他在全國黨報理論評論界享有很高聲望。

工作為大

他始終追實木桌板|實木桌板價格求卓越

王巖不滿足於守成,而是不斷創新。在黨報理論評論這個創新壓力相對較小但創新難度卻最大的領域,王巖付出瞭外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貢獻瞭畢生的智慧和心血,走出瞭一條黨報評論由政治宣傳向政治傳播的精彩轉型之路。

2011年,為迎接兩年後的第十二屆全運會在沈陽召開,市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全運十二論”大型系列評論,抽調沈陽日報優秀記者組成寫作團隊,決心以生動鮮明、更接地氣的表達,奏響黨報評論的時代強音,樹立黨報評論的嶄新形象。這是沈陽黨報評論史上一次開創性的探索,王巖被確定為策劃班子成員和總主筆,從而留下瞭一段屬於“沈軒言”的輝煌。

創新沒有現成經驗可循,一切重新學習、鉆研。王巖做瞭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收集瞭全國各地的報紙,這些全摞起來高達兩米的資料,無論會上會下,他都反反復復地分析研究,帶領大傢論證推敲。經過議定題目、確定風格、草擬初稿後,他又與撰稿人幾上幾下地溝通修改,最後再拿到自己的案頭一遍遍精雕細刻。時至今日,市委宣傳部研究室主任馬馳回想起那段日子依然歷歷在目,兩人經常在夜裡還反復打電話研究,熬到後半夜就在辦公室裡睡一覺。

2011年4月8日,“全運十二論”第一篇《2013,沈陽擁抱全運會》以“沈軒言”的署名在沈陽日報一版重磅推出後一炮打響,十二運組委會將沈陽日報掛到公告板上供所有工作人員學習。接下來,從節儉辦全運,到全民參與全運,從開創新風的全運,到惠民生的全運……一篇篇立意高遠、視角獨到、筆觸優美、新風撲面的文章迅速贏得好評如潮,很多人把每篇稿子都剪下來收藏,還有人打電話到編輯部,問下一篇什麼時候刊出。“沈軒言”從此成為沈陽新聞評論的一面旗幟,並一發而不可收,又相繼推出“沈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十二論”“微笑沈陽十二論”“全面振興十二論”等,還有王巖直到臨終還在醞釀創作的“實現‘五高’要求、建設‘四個中心’”系列評論。

王巖始終是“十二論”的破題人和總主筆。

2012年,市委宣傳部與沈陽日報共同策劃“沈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十二論”時,王巖代表報社提報瞭十二個選題,這十二個題目不僅站位視角高,而且方向把握準,環環相扣,形成完整體系。時任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的趙書科說:“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黨代會相關文件的深刻領會,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完成這些題目設計的。”

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評論理論宣傳研討會每年召開一次,大連日報編委、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理論評論研究會會長王曉飛與王巖在會上相識。王巖在會上發言時多次提到沈陽日報各種系列的“十二論”,王曉飛看他這樣津津樂道,索性跟他開玩笑說:“幹脆你就叫王十二吧。”王巖不以為忤,哈哈一笑,看得出來他的滿足。

王曉飛還記得,在2012年的年會上,王巖介紹瞭為配合“微笑沈陽”活動而創作的“微笑沈陽十二論”。他開始講述創作初衷時,與會者認為這是小題大做,還有人同情地說“真難為你們瞭”。但是,當大傢捧起這十二篇文章時,讀到其中的精心、用心和匠心之處,無不肅然起敬——微笑,人類最美好的表情,沈陽會因微笑而更加可愛,微笑沈陽初體驗,從羞澀到大方,從心動到行動,從個體體驗到集體行動,從被動感動到主動傳遞,傳播微笑文化。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微笑沈陽”行動持續瞭五年多,其中媒體人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沈陽日報報業集團因此贏得“微笑沈陽傳播力大獎”。

系列“十二論”後來集結成冊,王巖都留瞭一本,素淡的水綠色封面,一如它的主人,利萬物而不爭,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他的書架裡。

“十二論”背後的甘苦,也隻有參與者自己知道。寫“微笑沈陽十二論”時,沈陽日報記者傅淞巖曾經和王巖共同戰鬥,對他的一絲不茍有著深切感受。《微笑沈陽的“發現之旅”》這篇稿子改到第五遍時,他幾番努力,才得到市瞭有關領導的認可。可是,王巖又提出瞭新的修改意見,傅淞巖一賭氣要回傢。剛到西塔,他就接到王巖的電話。王巖對他說:“無論你在哪裡,我都想過去見你……”他們在西塔附近一個茶吧見面瞭,一起來的還有相關領導。王巖一見面就先做瞭自我批評:“很多靈感都是剛想出來的,之前沒想到,所以讓你受累瞭!”這麼一說,傅淞巖一下子理解他的較真瞭:自己受累,可他又何嘗是在付出?心情平復瞭,他們就在茶吧裡討論起來。王巖一針見血,抓到瞭文章的痛點,傅淞巖後來心悅誠服地說:“王老師,是你讓我又做瞭一回學生,而且心甘情願。”王巖略顯疲倦的臉上露出少有的微笑,平靜地說:“我每篇文章都這樣寫。”那一刻,傅淞巖被徹底震撼到瞭。

實際上,每一位“十二論”執筆者、“沈軒言”的成員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從王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受益匪淺。這個品牌凝結著王巖的大量心血,是他的匠心所在。對於黨報理論評論宣傳,他形成瞭明確的思路,那就是長期搞精品,即打造品牌;中期抓項目,即推出重點系列;短期抓問題,即針對城市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他為沈陽理論界、新聞評論界鍛煉瞭隊伍。一位當時負責“十二論”的老領導說:“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沈陽理論界、新聞評論界的帶頭人,王巖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出瞭一支成熟的隊伍。”

與此同時,他探索壯大評論寫作隊伍,整合社會資源為黨報所用。

在市委黨校校務委員閻質傑的印象裡,王巖與各界專傢學者們在交往中,總是跟大傢平等相待,有著這些知識分子們最欣賞的君子之風,沒有一點點銅臭氣息。正是在他的影響和培育下,沈陽日報聚集瞭一大批社科界理論宣傳專傢,用沈陽大學教授張紅的話說:“他擴大瞭沈陽的理論隊伍圈子,他對每一個作者都特別真誠。”

任務為重

他就是沒有學會拒絕

對於行走在白天、黑夜之間的新聞人來說,“24小時狀態”已成為他們生命的常態。

王巖更是如此。作為時事評論部主任,他要參加部門輪值夜班;作為編委,他還要參加周末輪值夜班。除瞭自己負責的時事、理評專欄專版,還分管專副刊和體育部。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來,在沈報集團的轉型發展中,他承擔瞭更重的擔子,白天也有很多工作等著他,論壇活動、智庫建設、創辦萬泉文學社,以及主辦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理論研討會……包括會場的佈置都要親力親為,經常忙活到後半夜。他常常是報社辦公樓層最後一個關燈人。很多沈陽日報的特約作者提到一件細節,那就是每次深夜有問題需要跟他溝通時,總是很快就能得到他的回復,而他們收到王巖微信發來修改意見、改後稿件和版樣的時間,不僅有當夜的,還有次日早上七點多鐘的,“這說明他一直是在工作”。

但是,不管前一天幹到多晚,第二天他常常中午前就出現在報社。對於王巖來說,忙碌是一種常態,可不管多忙,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忙而不亂,從來沒有一句牢騷,掛著淡淡的笑。那笑穩穩的,給予身邊人的是信心和堅定,是親朋好友、同事同學懷念他時的一幅永存的風景。

王巖和妻子聚在一起聊天的時間很少,但隻要是聊天,他的話題幾乎都是圍繞著工作,聊新聞聊選題,沈陽日報的很多系列評論、報道,甚至報社很多領導同事的名字,妻子都耳熟能詳。即使夫妻倆一起出門,途中他看到什麼事、什麼景,也總說“這個事可以寫一篇言論稿子”“那個場景可以拍一幅新聞圖片”。妻子是最瞭解他的人,“他就是太熱愛自己的工作瞭,不然他也不會這樣全身心地投入,無論多麼辛苦,他都樂在其中!”

有人說,關註王巖的微信朋友圈,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愛字,滿滿的對事業的愛。而這樣的愛,好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填滿瞭那些他還在我們身邊的時空。

日報副刊部是王巖分管的一個部門,2016年初冬,副刊部主任於勤起草一份第二天上午就要交稿的報告,熬到很晚時忽然思路枯竭、備受煎熬,便試著給王巖發微信求助。“他在值夜班,反正沒睡呢,不算打擾他休息!”那天王巖其實並不值班,也在伏案疾書。接近零點,電話打過來瞭,王巖經過一番思考給出的建議化繁為簡,四兩撥千斤,讓於勤感覺一下子豁然開朗,“工作中遇到難題,他的幫助總如春風化雨”。

查閱王巖電腦裡的稿件修改記錄會發現,他幾乎沒有放過任何疑點,常常改動極大,把握準確。而在這個每位文章作者都能查看的記錄裡面,不僅僅是他把關的責任,還有他對年輕後輩的示范。一個編輯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甘為他人做嫁衣。同事們回憶:“他總是以默默的力量感動人。”在2017年申報社科課題時,沈陽日報報瞭三個,材料要的比較急,他及時幫忙完成瞭申報,而他自己的課題卻落選瞭。他無數遍督促多位同事要重視職稱評聘,而自己晉升正高級職稱的事情卻因工作忙放下瞭。

新聞工作是傳承性很強的職業,前輩對後輩有著極深的影響,王巖選擇的是既嚴厲卻又最溫暖的方式,讓批評變成更容易接受的建議和鼓勵。即使不是他值班,他也關註著報紙,發現版樣上的差錯會私下提醒編輯。他常常督促多位同事要重視職稱申報,而自己晉升正高級職稱的事情卻因工作繁忙一拖再拖。他囑咐生病的記者“別太累瞭,好好休息”;他幫助休假的同事澆花,“放心吧,兩天一澆”……

市委宣傳部理論處有次準備在省級報紙上刊發一篇經驗類稿子,因要求比較高就找王巖幫忙。這本不是王巖分內的事情,但他很爽快地答應瞭,且很快三義原木桌板批發|三義原木桌板批發推薦就成稿,後來又不厭其煩地做瞭幾次調整。理論處處長曹金萍說:“他這樣幫助成全別人的時候很多很多,無論什麼工作找到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個‘不’字。”

沈陽日報原時政新聞中心主任、現任沈陽機床集團宣傳部部長黎先東曾與王巖搭班子共事,那幾年也是沈陽日報時政新聞和評論工作進步最快的幾年。搞評論的人常被身邊人抱怨為枯燥,但是與王巖的合作是暢快淋漓的。“那段時光是生命的綻放,至今夜深人靜時,隻要稍稍凝神,就能聽到他講話的聲音、語調、節奏,他的笑聲仍回蕩在耳邊……”

在王巖的告別儀式上,沈陽文明辦主任劉庚傑當場淚灑衣襟,他說,王巖是沈陽新聞宣傳戰線的榜樣!市委黨校副教育長賈金傑與王巖從未謀面,隻是多次電話溝通稿件的事,在送行的隊伍裡她流著淚說:怎麼也想不到第一次見面竟是在這裡!

他的忙碌,是因為他習慣於攻堅克難,迎接挑戰;他的不拒絕,是因為他是一個愛心和能力的擁有者。

生活簡約

他是淡泊名利的快樂人

王巖有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傢庭。老父親今年80三義原木桌板|三義原木桌板工廠多歲瞭,母親四年前去世。王巖每天早上隻要有空,必去父親那裡看看,送點東西,陪著吃頓飯,再去上班。父親多年自費訂報,每天閱讀,尤喜和他談論他編寫的文章和版面,可也經常趕他走:“你忙,快去吧,我沒事。”父親知道他心裡裝著工作,知道他的時間金貴。

王巖的姐姐把他的辛苦、疲勞都看在眼裡,可他在報社究竟是個什麼職務卻不知道。有時候姐姐就會忍不住問,結果他就一個“嗯”字瞭事,什麼也不說。當年王巖的母親去世時,知道的人很少,隻有一些親戚同學來幫忙,顯得很冷清。而王巖去世後,各界人士前來悼念,其中包括各級領導,這讓傢人深感意外。姐姐都說:“他在傢裡從來不說這些事,不提自己的社會關系,我們都不知道……”無論是妻子評聘職稱還是孩子就學,王巖從來沒有動用任何社會關系。王巖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守住寧靜平常之心的奮鬥者,一個淡泊名利的快樂人。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瞭王巖和傢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簡樸。

王巖開著一輛老雪鐵龍,這部陪瞭他14年的“老爺車”,不久前又一次壞到瞭半路上,當時他正急著去市委黨校開會。這次經歷讓他終於下定決心換車,可是一看二手車報價就值5000元,他又不換瞭,打算湊合到徹底開不動為止。一個款式簡單的挎包已經背瞭10年,拉鏈都壞瞭。一臺老式的德生收音機是夫妻倆的寶貝,每天早上準時打開收聽新聞。衣櫃裡,一套西裝已經穿瞭好多年,有些新衣新鞋都沒有拆封,他總是說“能用的先用著,那些新的先留著吧”。傢裡椅子壞瞭,夫妻倆過年前就張羅著要換,可是直到王巖去世也沒換……

對自己節儉,對他人卻慷慨。十多年前,一位小學、初中的同學去世,媳婦工資不多,孩子上小學時需要6000元錢,王巖把同學們召集來,請大傢每人出點力,剩下不夠的由他來兜底。在大傢共同努力下,孩子不斷進步,去年考上瞭全市重點高中,王巖又給孩子轉去1000元錢。

在創作“幸福沈陽”主題評論時,王巖曾多次與妻子討論“幸福是什麼”。妻子假裝埋怨他:“你都沒時間陪我吃美食,玩時尚遊戲,咱這幸福指數就太低。”王巖笑著說:“平淡就是幸福,知足也是幸福。幸福是付出,幸福是分享,幸福是回報,幸福是感恩!”對於他的親朋,對於他的戰友,對於無數熟悉他的人來說,就像他傾註無數心血的“十二論”,這個“幸福論”也是王巖人生的亮點。而“幸福論”最大支撐點就是他的責任與擔當。初識王巖,他給人的印象略顯高冷,不茍言笑,但深入接觸之後,會發現他是外冷內熱的“暖水瓶”,內心是個“熔巖”。

至今,他的大學同學還記得一件趣事:剛上大學時,全班35人,隻有8個男生。班級組織活動去滑旱冰,好多女生不會滑,男生個個瀟灑地給女生做示范,讓人覺得男同學天生就會滑旱冰。誰也不知道,為瞭做好保護,避免女生受傷,是王巖帶領其他7個人提前去學,練習的過程中沒少摔跤……在王巖去世後,同學們集體他寫瞭一封信,信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塊獨特的拼圖,隻有當兩塊拼圖的邊界互相彌補時,才能和諧共存……但你是一個能為別人而改變自己形狀的人!一個人要懷著怎樣的善意,達到怎樣的境界才能和所有人邊界吻合!正是因為你在我們中間,才把所有的人都拼在瞭一起,讓我們成為一幅美好的畫卷!”他是一個有黏合力的人,而這樣的黏合力同樣來自他的責任與擔當。

據王巖的姐姐說,傢裡就屬王巖和他的父親、他的女兒三個人性格最像。

王巖突然去世後,全傢人最擔心的就是怎樣告訴剛到裡斯本的女兒,沒想到她知道消息後強忍著悲痛,反過來在電話裡安慰媽媽:“傢裡還有我呢!”她仿佛一下子長大瞭許多,那份堅忍和頑強仿佛就是王巖的影子。如今在異國的夜裡,女兒在深深地懷念:“願此後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我會帶你看遍未來世間一切風光秀麗……”對於王巖的女兒來說,她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她最敬愛的爸爸第一次食言瞭——他不能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瞭。今年春節前後,女兒作為交換生前往裡斯本繼續求學,到北京送行時王巖允諾說:“明年你畢業的時候,爸爸一定請假,和媽媽去參加你的畢業典禮,看著你戴上四方帽……”

不過,她依然特別知足,因為她繼承父親的“幸福論”,繼承瞭這個傢庭最富有生命力的基因——責任與擔當。

春尚早,夜未央。一場綿綿密密紛紛揚揚的雨轉大雪翩然而至席卷全城,打濕瞭人們的衣襟,也滋潤瞭遼闊大地。3月7日送別王巖時,又一場大雪飄落。王巖的文友、市文聯副主席王英輝說,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不相信天人感應,但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情緒,平添瞭我們的悲痛,並不由得引發一場生命之問。

是的,生命終究有限,這一生向何處去?每個人究竟怎樣活?所有人對王巖的深沉懷念,證明瞭他生命的意義,更證明瞭在時代飛速的前行與變幻中,社會主流價值對於這樣的人生意義始終不曾改變的渴望與崇敬。

斯人無言,但影響不絕,至今仍有大量的追憶王巖的文字在網絡空間裡湧流,多到無法完全統計。人們在追思,更在追問,像王巖那樣,在學習中備感充實、在奮鬥中收獲喜悅、在給予中得到快樂、在平淡中享受幸福,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最美好的嗎?!

春回大地,溫暖人間。

人生也有四季,而他把一生都活成瞭春天!(本報報道組采寫 劉妮執筆)

【1】【2】

(責編:吳昊、秦晶)
arrow
arrow

    gqyqg682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